Monday, November 30, 2009

ISOC-HK Response to the Review of the Personal Data (Privacy) Ordinance

The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made a response to the Review of the Personal Data (Privacy) Ordinance: http://www.isoc.hk/PDPO%20response301109.doc

Thursday, November 26, 2009

IGF:更多元化的互聯網管治

「…難怪來自各地的參與 IGF 年青人愈來愈多,也是 IGF 發展方向之一,相信未來除了在各地會出現區域性 IGF 之外,也會產生青年人的 IGF 論壇,把互聯網管治討論更多元性及廣泛地推廣出去!」

2009 年互聯網管治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終於曲終人散。總結這次第四屆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辦的 IGF,討論的各種互聯網管治相關議題,從接入(Access)、多元(Diversity)、開放(Openness)、保安(Security)、重要互聯網資源(Critical Internet Resources)、發展(Development)、建立能力(Capacity Building)各種角度,探討各項全球互聯網發展和管治面對的問題。

就著這些方向,政府、互聯網社群、公民社會、商界、跨政府組織等對包括保護兒童、資訊自由與私隱、網絡安全、知識產權、數碼共融、綠色網絡、社會媒體等新舊議題分享。筆者覺得最大的得著,在於與來自全球互聯網社會不同地區、崗位和階層的新知舊雨的聚頭,建立重要的人際合作網絡。

IGF 是在五年前聯合國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WSIS)議程中決定成立的,當時暫定舉辦五屆,如今已過了四年,在明年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辦第五屆 IGF 後是否繼續,也是今年 IGF 主要討論題目和政府之間幕後爭議之一。普遍來說,商界、互聯網業界和公民社會都希望這議程繼續下去,但小部分政府和跨政府組織的態度就有保留。基本上,IGF 的多持分者政策對話方式,開放給任何人士和團體參與,但有些政府卻會覺得浪費時間,甚至失去控制,也有些跨政府組織,說不定寧願把這些議題的討論收歸旗下,也未必支持 IGF 議程持續。

筆者還記得在 07 年於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的第二屆 IGF,保護兒童和支持言論自由兩派人士雖然分庭抗禮,在最後還得以坐在一起尋求共識。另外討論成立互聯網用戶權利原則約章(IRP)的群組成立,今次情況也有微妙發展。IRP 的約章草擬工作尚進行中,而今年 IGF 中討論保護兒童的工作坊似乎比討論表達自由的多,而且兩年前保護兒童議題因公民社會主導,已變為有更多政府參與甚至積極介入,而在表達和媒體自由的討論中,也多番論及各國政府以保護兒童為名,在各層面以不同手法干預言論自由。

的確,今年很多國家的官員或半官方組織人士已很具體地談論其各種監管手段,包括要求互聯網甚至無線服務供應商監察內容、或要服務供應商和網吧等成立守則等。當然各國文化、宗教及社會情況有異,但共通點在於針對打擊兒童色情,遠比恐怕兒童接觸所謂不良資訊能達共識,尤其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因為經濟等原因,成為供應兒童色情內容主要市場,更成為問題焦點。

在其中一節的討論中,一位北歐社會工作者提及在網上對兒童的侵害,最常見是來自其他兒童,而非我們一向腦海中成年人性侵犯兒童的映像。的確,在很多青少年問題上,由性至各種網上欺凌,都是青少年或兒童之間互相發生,很多情況下雙方也是受害者,究竟是否只以監管主導已可,還是要重新思維如何教育、防範,由保護網上青少年轉向青少年自己保衛網絡的開放,更積極以年青人參與甚至帶領,教育更多其他年青人善用網絡和各種科技?

所以,難怪來自各地的參與 IGF 年青人愈來愈多,也是 IGF 發展方向之一,相信未來除了在各地會出現區域性 IGF 之外,也會產生青年人的 IGF 論壇,把互聯網管治討論更多元性及廣泛地推廣出去!這次由香港去參加 IGF 也有六位大學生,相信香港舉辦區域性 IGF 和年青人 IGF 的日子不遠了!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1月26日

Tuesday, November 24, 2009

IGF之出埃及記

筆者幾天前才從埃及返港,之前在面臨紅海、位於非洲大陸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的西奈半島南端的渡假小鎮沙姆沙伊赫(Sharm El-Sheikh),渡過了一個星期,為的是...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多回應討論!感謝!

Thursday, November 19, 2009

寫於IGF展開之前

「…IGF 目標不是要決定政策,卻希望提供全球性的平台讓各持分者討論,互相分享經驗。每年聚頭一次,但大量工作其實在會外全年進行。」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正剛抵達埃及沙姆沙伊赫,一個在西奈半島南端、面對紅海的寧靜渡假小鎮,參加一年一度的互聯網管治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兩年前筆者首次參與當時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辦的會議,今年已經是第四屆的 IGF 了。

IGF 是甚麼?它是個由聯合國主辦,利用開放的多持分者政策對話方式進行的論壇,圍繞各互聯網管治相關題目作公開討論;IGF 目標不是要決定政策,卻希望提供全球性的平台讓各持分者討論,互 相分享經驗。每年聚頭一次,但大量工作其實在會外全年進行。

這次,筆者再次以全球的互聯網協會(Internet Society, ISOC)使者和香港互聯網協會主席身份參與 IGF,而 ISOC 代表團來自全球有約 40 人,包括筆者等二人來身中國和香港。在會議正式開始前,ISOC 代表互相分享參與希望得到甚麼,筆者來又是為了甚麼?記得兩年前在巴西,四天內過百個不同主題的會議、工作坊等,感覺似走入大觀園一樣,太多東西去學,各國新的朋友要認識,今年也不例外。

今年筆者關注的議題特別多,首先就要數香港政府正在進行不同階段諮詢的議題,包括知識產權、個人私隱和言論自由(與淫管條例有關),筆者希望跟進全球政策發展,進一步建立在這些議題上的國際連系,互相支援。開放內容和自由表達可說是互聯網發展的基石,香港互聯網協會亦一向積極鼓勵及參與香港在這些範圍的政策討論。IGF 每年也有新的題目,今年比較突出的有「綠化」互聯網和雲端計算的政策影響。

筆者也將會在一個由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和埃及政府的通訊及資訊科技部主辦,關於全球資訊科技服務採購的論壇中擔任其中一部份的主持,探討在全球化競爭環境下政府與業界組織的角色。數星期前筆者在南韓漢城參與 ICANN(國際互聯網名稱和編號分配機構)會議,而 ICANN 與 IGF 一向在互聯網管治問題上關係密切,相信新通用頂級域名(New gTLD)和國際化域各(IDN)也將是今次會議中的受關注項目之一。

訓練年青人對互聯網管治的認識也是香港互聯網協會的工作重點之一,包括支持 DotAsia 網域使命青年使者計劃(NetMission Ambassadors),而今年多位來自香港各大學的使者,能有機會來到埃及參加 IGF,其中一位香港內地生更獲互聯網協會在全球百多位申請者中選出,成為首位來自中國內地的 ISOC 使者。我們將與全球 ISOC 合作發展「下一代互聯網領袖」計劃,訓練更多的年青人,筆者更深信這會對中、港互聯網發展的民間合作及共同參與走出世界,意義深遠。

今年香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葛輝也將首次參與 IGF,筆者希望我們官民間可利用這機會與各國代表建立有效溝通渠道。筆者也希望利用這次機會,為明年四月香港互聯網協會在香港首次舉辦的 INET Asia 2010 作準備,諮詢亞洲各國代表找出他們最感興趣的題目。此文寫于 IGF 正式開始前,希望會後能報告有所得著。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1月19日

Tuesday, November 17, 2009

尋找保護與開放數碼版權之間的平衡

施政報告提及政府將於來年立法,保障數碼環境中的版權,於是去週政府向立法會工商事務委員會提交該名為《在數碼環境中加強保護版權的建議》的文件。在二零零七年當局已開始...更多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多回應討論!感謝!

Sunday, November 15, 2009

由公共廣播至公共媒體:「新媒體發展」及「多持份者管治」

  《香港電台:履行公共廣播機構的新使命》諮詢文件 (http://www.cedb.gov.hk/ctb/chi/psb/consult.pdf) 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文件開宗名義表明:「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二日,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敲定發展香港公共廣播服務的未來路向,決定由港台肩負本港公共廣播機構的使命……」政府今次毫不掩飾已經有明確立場,似要避免市民誤會自己的意見會有影響政府想法的幻想。

  雖然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早於零七年三月已完成報告,但政府過去兩年半只在嘆慢板「陰乾」港台,然後今日突然未經諮詢已「敲定發展香港公共 廣播服務的未來路向」!既然已經「敲定」「路向」,「諮詢」也當然只是「做做樣」而已,比一般假諮詢的三個月來得還短,只得兩個月而已。正常的程序應先諮 詢公眾,政府自稱沒有既定立場,哪有先由行會「敲定路向」,才「諮詢」的?

公共廣播豈能無「新媒體」理念?

  本文先討論諮詢文件裡處理新媒體的方向。簡單來說,政府決策者在這方向不但沒有前瞻性,甚至連基本的認知也欠奉。文件沒有深入探討香港電台未 來新媒體發展方向及理念,只在文件第5.7段指出,港台應致力追求的目標包括「探討及發展新媒體服務,以盡量接觸更多受眾」,和「令新媒體服務更為便捷, 改善其素質,鼓勵公眾使用」,而其成效指標,只包括「經新媒體提供的新廣播內容、資訊 (包括資料庫) 及互動服務」、「新媒體服務使用者的人數及增減、使用者流連時間 (例如瀏覽時間長短)、訊號質素評估、接達速度及可靠程度」。

  稍稍追得上近年Web 2.0發展的朋友都明白,以這些「目標」和「指標」釐定新媒體的成效,猶如時光倒流十年。這些落後的指標,全部是假設港台新媒體服務是一個單向、讓主辦機 構由上而下提供資訊的工具,才用得上「瀏覽時間長短」這種侏羅紀時代的指標才衡量媒體的成效,而完全無顧及在Web 2.0時代,公共參與才是焦點。而當文件罕有地提及「公共參與」時,意思僅指香港電台要有收集意見的渠道和處理投訴的機制,而不是讓公眾分享、創作內容! 這是因為政府對新媒體的認識不足,還是因為撰寫諮詢文件的官員,致力貫徹政府的單向、操控民意式的官僚和愚民思維?

  著名的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社會媒體中心的公共媒體未來計劃於今年二月完成一份名為《公共媒體 2.0:互動、參與的公眾》白皮書 (Public Media 2.0: Dynamic, Engaged Publics — Future of Public Media Project, Center for Social Media, American University)(http://www.centerforsocialmedia.org/resources/publications/public_media_2_0_dynamic_engaged_publics/ ),當中指出:真正民主的社會,必定包括一個多平台、公眾參與的數碼化公共媒體 2.0,而這個為公眾而設立的媒體正好成為新媒體世界裡的「公共空間」!

  當然,公共媒體不會從石頭中爆出來,也必定會涉及政策及資源等實際問題。研究指出公共媒體的主要功能,是引起公眾注意社會上值得關注的事件 (但香港政府的目標卻是反其道而行,阻止公眾討論和關注事件),而且應由納稅人資助其運作,這是確保公共廣播機構以公眾利益為依歸,與一般在新媒體包括互 聯網上開設的內容及廣播服務,扮演不同的角色。

參與主導的「公共媒體」


  在新媒體的環境中,公共廣播的聽眾,不應再只是受眾,而是公共廣播的核心組成部份,尤其是在於內容創作。然而,政府的諮詢文件的7.7段,反 而表明:「建議新的港台撥出部份廣播時段和用以發展數碼服務的部份資源,提供平台供社區參與廣播之用,包括撥出更多廣播時段以播放讓個人和社區團體表達和 交流意見的節目,並由港台的節目主持人主持有關節目」─ 連主持人也更先旨聲明由官方控制包辦 ─ 「不操控就出亂子」的思維表露無遺。

  這是政府對「公眾/公共」這個概念的理解,與「公共廣播」裡「公共」的定義的理解不同所致。政府的「公眾/公共」,是為了達到他們想像、期望 塑造的「公眾」和「子民」,如「推動終身學習」。但實際上,後者是指「多元公共空間」包括本土、公共議題和各種社群,是市民擁有的空間,而不是只聽取市民 的意見為點綴。政府一日攪不明白這個定義,公共廣播 2.0 便一日不會出現。

  公共廣播的互動元素,不單是在互聯網上載內容,而這些內容是會反饋到傳統傳媒。美國的Public Radio Exchange (PRX) 容許獨立製作人上載其內容到PRX的網站 (http://www.prx.org),而相關的Generation PRX網站 (http://generation.prx.org) 則連繫年輕電台節目製作人 (例如中學生)、老師與傳媒人士的網站。互相協助、分享製作聲音為主的播放內容,讓公營電台更代表公眾的聲音。所以,在數碼化的環境,公共媒體 2.0 應能匯集所有潛在的內容供應和分銷者,也應由公共媒體機構主導,而不是如香港政府般,由政府由上而下層層操控的方法,以政府部門控制新媒體!

  二零零八年中,英國通訊管理局 (Ofcom) 推出《第二次公共廣播服務第一階段檢討》(http://www.ofcom.org.uk/consult/condocs/psb2_1/), 文件主要討論如何令現時的英國廣播公司模式更切合未來的需要,但文件也提及:「我們的研究顯示,公眾廣播服務並不是年齡介乎十六至廿四歲的年輕觀眾選擇接 受資訊的首選渠道,他們多選擇互聯網或數碼渠道尋找這些資訊。」至今,英國中央政府已花費七至九千萬英磅於網上的公共廣播服務內容,而地方政府或其他部門 的投入亦達四千五百萬至五千五 百萬英磅。香港政府又會花多少在公共廣播中的新媒體服務呢?

引入「多持份者管治」機制


  另外,筆者希望討論一下未來公共廣播的管治架構。諮詢文件建議香港電台繼續作為一個政府部門,再設立「法定」、由行政長官委任顧問團。這令公 眾擔心香港電台編輯自主受威脅,公共廣播希望不再,香港電台便無法如其他地區的公共廣播機構如英國的BBC、美國的PBS甚至台灣的公視般,履行公共廣播 對市民負有的責任。現時政府建議的「公共廣播」,令人擔憂只會流於無獨立自主、無民間參與、無法監察社會及政府的能力。

  筆者希望建議政府及整體社會考慮所謂「多持份者管治」(multi-stakeholders governance)機制,這種近年被用於很多重視可持續發展及涉及公眾利益的社會機構的管理方法。什麼是多持份者管治?對任何機構而言,首先當然要定 出誰是其持份者,例如政府、商界、專業、非政府組織、公民社會等,再設定相關的多持份者程序(multi-stakeholders process)。事實上,有學者把「管治」定義為「公共或私人的個人及團體管理共同事參的方法之總和,是個持續的過程,當中矛盾和多元利益在協作下得到 包容處理。」

  多持份者管治近年在互聯網管治已成為主要的管治模式,當中包括全球域名資源的最高權威管理機構ICANN(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 和聯合國下的互聯網管治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以ICANN為例,董事局由不同界別選出來,包括註冊機構、IP地址分配機構、商業、非商業 (包括非政府組織和公民社會團體)、技術及標準界別等,之下也設有數個專責委員會負責深入諮詢及討論政策,而這些委員會成員主要也是從各組別選出;但除此 之外,還有「提名委員會」負責選出董事局和主要委員會的候選人,目的是保障國際地區和其他方面的平衡,和保證不會出現「外行帶內行」。

  這管治模式聽似複雜,但基本上要做到的是分配不同持份者有適當的代表,而且程序公開,任何希望參與的人士都有權參與,政府的角色反而只限於諮 詢性質的「政府諮詢會」,即使當然有實際影響力,但無實權。多持份者管治多用於公共政策發展過程,但亦有像ICANN這種具體執行工作的機構例子。其實對 香港電台的未來管治,多持份者管治式、由不同界別公開選出來的委員會,無論是顧問還是執行性質,都較行政長官委任能令社會接受。

爭取延長諮詢期


  可惜,政府的諮詢政治掛帥,收到顧問報告兩年多來都沒有認真研究公共廣播和新媒體的趨勢,最後反以官僚決定推翻先前顧問報告的結論!以四両撥 千斤手法:既然你們那麼喜歡香港電台,我就給你繼續為政府部門的香港電台;什麼才是真正獨立自立但公營資助的公共廣播,混淆視聽下瞞天過海。政府實應撤回 其假諮詢,延長諮詢期,重新開放諮詢範圍,讓真正的公共廣播在香港著陸。

■莫乃光
香港互聯網協會主席/公共專業聯盟副主席

刊載於《傳媒透視》 2009年11月15日

Friday, November 13, 2009

[CWHK] Should IP addresses constitute personal data?

The IT sector is among the sectors most directly affected by this ordinance 

The government’s consultation paper for the review of the Personal Data (Privacy) Ordinance (PDPO) is long overdue. The ordinance was passed in 1996, before the Internet became popular—let alone Web 2.0 and social media—and is thus far behind public awareness and expectation. 

The public naturally wants “maximum protection,” but as the consultation document rightfully states: “balance is needed between safeguarding personal data privacy and facilitating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nd the ordinance “should remain flexible and relevant” in spit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that is, it should maintain technological neutrality. 

Sensitive data 

Nonetheless, the IT sector is among the sectors most directly affected by this ordinance. An example: the proposal in the consultation document that biometric information be classified as “sensitive personal data”—a new introduction to the ordinance that would call for a higher degree of protection by the data users, and hence heavier punishment in case of data-leakage. The government’s rationale is that such biometric data are inalterable, thus damage caused to data-owners would be severe and permanent. 

However, why single out biometric data to be made “sensitive,” while in other jurisdictions such as Australia and the UK, sensitive personal data includes criminal records, racial or ethnic origin, political opinions, religious or philosophical beliefs, membership in trade unions, health information, and sexual orientation? 

In fact, ever since the Privacy Commissoner's Office issued a directive earlier this year, repudiating the use of fingerprint technology in schools for attendance keeping, the effects have already been chilling for local companies providing such solutions. While the PCO guidelines maintains that biometric solutions are acceptable as long as it is not mandatory, or that such high level of secure access control is justified for its purpose, nonetheless many biometric solution providers have simply seen their business dry up since this summer. 

Another main concern for the IT sector is the proposal to regulate data processors—such as application developers, Internet service or web hosting providers, which provide outsourced services to the actual data users that hold the personal data of the subjects. Previously, data processors were not regulated by the ordinance. With the advent of cloud computing, this is a void to be addressed. 

All users affected 

Should data processors be regulated directly by the ordinance, or indirectly—meaning the data user must “ensure that its data processors provide security protection to personal data at a level comparable to itself,” as required by the ordinance? Data subjects would have redress against data users, who would in turn have redress under contractual law with the data processor. 

There are many other areas in the consultation that will affect all businesses handling any type of personal data, including its customers and employees. For instance, should there be mandatory disclosure to data subjects in case of a breach? Also, the document proposes further empowering the Privacy Commissioner by making it an offense in cases of unauthorized obtaining, disclosure and sale of personal data—or repeated contravention of a data protection principle—and allowing the Commissioner to impose monetary penalty on serious contravention of data protection principles. 

However, the document also reveals some recommendations made by the Commissioner but not taken up by the government—the IT sector should consider whether IP addresses constitute personal data. While IP addresses by themselves won’t identify users, there are circumstances where combined with other data, IP addresses will be critical in identifying their users. It is unfortunate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chosen not to even consult this important issue, which would produce better guidelines for the industry going forward.

The Personal Data (Privacy) Ordinance consultation document is at http://www.cmab.gov.hk/doc/issues/PDPO_Consultation_Document_en.pdf and the deadline for responses is November 30, 2009. 

Published on Computerworld Hong Kong November 2009 Issue

Thursday, November 12, 2009

寫網誌要申報利益?

「…即使廣告商與博客建立關係從而推廣其產品,本亦無可厚非,但從博客作者方面而言,建立其網誌的名氣和讀者群也非朝夕,如果被發現『造馬』或不中立,只會得不償失。」

第一屆香港網誌年會(HKBloggerCon 2009)上周六由一群本地博客,自發性地在籌劃多時後,終於完滿舉行。由於博客的精彩多樣性,討論議題眾多,有來自不同界別、不同年齡層人士共同分享,由老人家至學生,有成功商業模式的博客之餘,也有社福機構和老師講述心得。

筆者參與其中一部份的討論是近期本地博客熱門話題之一:寫網誌要不要申報利益? 事關最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剛引入了新指引,要求廣告商在現行法例下申報所有專家和代言人關係,無論是名人、明星、專業人士或普通消費者,抑或是團體。FTC 在指引中列出了新的例子,包括博客在收受了金錢或其他物件或服務的好處,而在其網誌上的發表的言論,即博客要申報這些「實質關係」。而所謂「網誌」在此其實也包括在社會媒體如 FacebookMySpace 等發表的言論,新指引將於 12 月 1 日生效。

除了美國之外,英國和歐陸其實更早已有此例,於去年 5 月已執行,而且更嚴厲:沒申報所寫內容是「收了錢」的,可以被判最高入獄兩年!即使一家公司出版內容而「假扮」個人,亦屬違法。歐美國家消費者保障法律完善(當然也有人會覺得過份),這些管制是跨媒體而並非獨特針對互聯網和博客的。

大家也許會問,香港政府會否立此法例?筆者相信不會,因為香港的消費者保障法例不強,很多更重要的問題仍未處理,甚至如失實的廣告內容也未設有專責處理公平貿易和公平競爭的執法機關,相信不會突然只針對網上內容這相對小問題立法。但我們仍須注意這方面法律的國際趨勢,例如新加坡政府最近突然表示,會考慮立法要求博客申報所收受的任何金錢或利益。

但新加坡不像歐美一向重視消費者權益或早已設有嚴厲法律,為何突然有此一舉?請注意,新加坡針對博客申報利益,卻非針對廣告商。當地媒體專家指出,建議雖被形容以「保障消費者」為目的,似乎實質為了逼使現時收受讀者捐助的反對黨派網站和其他網上媒體,申報收益來源,從而打擊他們的收入。雖然暫時很難想像香港政府這樣做,但新加坡的例子值得引以為鑑。

話說回來,即使廣告商與博客建立關係從而推廣其產品,本亦無可厚非,但從博客作者方面而言,建立其網誌的名氣和讀者群也非朝夕,如果被發現「造馬」或不中立,只會得不償失。所以還是坦白最好,自行申報但堅守中立報導立場,其實也有達到平衡各方包括本身利益的機會。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1月12日

Tuesday, November 10, 2009

同一防火長城下的中港博客

剛過去的周末,第五屆的中文網誌年會(CNBloggerCon)、首次舉辦的香港網誌年會(HKBloggerCon)和亞洲博客暴樂祭(BlogFest.Asia)...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多回應討論!感謝!


Thursday, November 05, 2009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成立電子學習聯盟

教育局成立的『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提交研究報告,建議來年度在部分中小學推行電子學習試驗計劃。資訊及通訊科技業界認為除了解決現行的教科書問題外,惟利用香港電子學習發展的優勢,才是長遠教學政策的方案。

業界認為政府可進一步諮詢資訊科技界的意見,包括有份發展電子學習技術的機構或專業人士,就有關的政策如知識產權、私隠、資訊保安方面,以至目前的技術、各種產品和服務的可行性。再者,從用者角度,包括辦學團體、內容供應商、家長及有關政府部門收集更多、更務實意見,匯集成具體的方案,以助香港發展電子學習模式。


為此,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成立電子學習聯盟(e-Learning Consortium),召集人為黃岳永先生,成員來自商會及教育界、辦學團體、出版商及其他資訊科技界同業,支持機構包括香港教育城有限公司在發布會中,電子學習聯盟公布未來一連串活動,包括電子學習方案名錄及電子學習展覽,以回應政府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研究報告,落實長遠電子學習發展。(節錄自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新聞稿)

「.香港」在哪裡?

「…反觀仍未諮詢落實程序和宣布如何、甚至由誰提供『.香港』的香港政府和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有限公司,就的確慢了半拍。 」

上星期飛到南韓漢城參加 ICANN(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第 36 次會議。ICANN 是全球管理域名的最高機構,每年三次大會都在五大洲差不多輪流舉行。筆者今次應邀主持一個關於濫用域名系統(DNS Abuse)的論壇,討論 ICANN 和各國的公營、政府以至私人機關,如何在技術和規管等層面對付利用域名進行非法活動,例如釣魚式攻擊網站等,分享國際經驗。另外當然也利用機會參與了部分大會會議議程。

這次大會的主要議題和會後公布的重點決定,就是 ICANN 董事會通過「快速程序」(Fast Track Process),於 11 月 16 日起國家或地區可用其國家語言落實國際化域名(IDN),各非拉丁字母的本地語言頂級域名,例如中文的「.中國」、「.台灣」等,只要符合基本要求,例如政府及社區支持和穩定性評估,便可獲 ICANN 批准,快速投入運作。

雖然這程序被稱為快速,但其實 IDN 這概念絕不新鮮,十年前筆者營運互聯網供應商時,已引入一家新加坡公司的技術,在香港嘗試推行中文域名,但主要因為當年這技術並無國際標準,結果亦未能普及起來。十年過後,經過在 ICANN 體制裡多年討論和技術測試,這 ICANN 認可、將透過互聯網的根層域名管理系統(DNS)支援的IDN,終於將在明年可投入服務全球互聯網用戶。

每次提到增加新的頂級域名,很多人仍會質疑,目前已有「.com」等現成域名,為何還有新需求?但事實證明,全球域名數目每年仍以雙位數百分比增長,而全球互聯絡網人口增加速度最快的地方,是在非洲、亞洲、阿拉伯、南美等世界,這些地區當中很多人民根本不懂英語或其他拉丁語字母,使用現時的域名的確有困難。公平使用多元語言,讓 他們可以在域名內使用自己的語言,其實也是他們的權利。

但上周媒體根據外電消息報道 IDN 的「快速程序」,有向筆者訪問的記者竟然錯誤以為,ICANN 將由 11 月 16 日起接受我們用戶申請中文域名,事實當然並非如此。其實 ICANN 作為域名中央管理機構的制度是這樣的:ICANN 負責頂級域名(TLD, Top-Level Domains)的認可批准權威機構,批出營運權委給 TLD 的註冊服務機構(Registry),包括國家地區頂級域名(ccTLD,如.cn、.hk、.tw 等),和通用頂級域名(gTLD,如.com、.net、.org、.info 等);ICANN 並認可各國註冊代理機構(Registrars),讓他們作為各註冊服務機構的代理,接受處理用戶。而註冊服務機構是不能直接服務用戶的。

所以 ICANN 在 11 月中開始接受各國政府或獲授權機構申辦國際化域名,並非 ICANN 將接受用戶直接申請。事實上,中國負責 .cn 的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早已以自家標準提供「.中國」域名註冊,今後只要轉至國際化標準平台即可。反觀仍未諮詢落實程序和宣布如何、甚至由誰提供「.香港」的香港政府和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有限公司,就的確慢了半拍,令香港在追及國際最新發展趨勢上,又再一次落後於中國內地,我們應該查找一下自己不足之處。

刊載於《Hitech》 2009年11月5日

Wednesday, November 04, 2009

Change The World -- My Remarks to PolyU Congregation Ceremony

I had the honor of giving the congratulatory remarks at the Congregation Ceremony for the Master Degree graduates of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of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o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this afternoon. Tonight, I also gave another remarks to the "outpost" graduates among this class from cities in China like Xian and Suzhou. Let me share with you my remarks, with the original in English and the translated version in Chinese also, below:

Professor Wai, guests, members of the Faculty, parents and most of all, the graduates,


It is my distinct honor today to make this congratulatory remark to you, the graduating class from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ing, on this special day of the Congregation ceremony.


It was twenty-four years ago when I myself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and honestly speaking, the commencement speech at that time was the last thing I remember from the occasion. Nonetheless, the Congregation ceremony and this address should affirm each of your search for knowledge, confirm the effort and the achievement by each of you, and hopefully, inspire you to continue to make yourself a better man or woman, to contribute to society, your family and your country.


Today, as you receive your degree from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in Computing, a field of study that is among the most rapidly advancing among all areas of technologies, you are facing limitless possibilities to shape the future, to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yourselves and others. Twenty-seven years ago, when I first logged on to the Internet in my first year of college, and sent my first email, I could not have imagined how the Internet would change the world as it has now. Just imagine what the Internet and computing would be like, five years, ten years, or twenty years from now. Just imagine! And you will be right in the middle of this continuous, great evolution.


Two years ago, former U.S. President Bill Clinton gave a graduation address to the class of 2007 of Harvard University. He said, “Ordinary people have more power to do public good than ever before because of the ris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because of the global media culture, because of the Internet, which gives people of modest means the power, if they all agree, to change the world.”


This is the world that we are in today. “Ordinary people” are now having more power to do “public good” than ever before. Public good, not just for the good of themselves, but for the public, for everyone. And this is because of three things. The rise of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That means NGOs, including all sorts of groups and institutions from civil society, non-commercial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The global media culture, enabled by the Internet, where people can create, share, remix and re-use content and messages to reach and touch people from all corners of the Earth. And because of these developments, people of modest means, even average people, can change the world. But there is one catch: only “if they all agree.” You have to agree to have the will and the spirit to join the movement, to change our world.


And there is no better way to help change the world tha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in the advances and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ing and the Internet. In another graduation speech given at Harvard University, also in 2007 but this time by Bill Gates, who was of course the founder of Microsoft but also the Chairman of his charitable foundation. He said, “The emergence of low-cost personal computers gave rise to a powerful network that has transformed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ng. The magical thing about this network is not just that it collapses distance and makes everyone your neighbor. It also dramatically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brilliant minds we can have working together on the same problem - and that scales up the rate of innovation to a staggering degree.”


He went on to say, “At the same time, for every person in the world who has access to this technology, five people don't. That means many creative minds are left out of this discussion - smart people with practical intelligence and relevant experience who don't have the technology to hone their talents or contribute their ideas to the world. We need as many people as possible to have access to this technology, because these advances are triggering a revolution in what human beings can do for one another.” And what will this revolution be about? It will be about the biggest threats facing human beings – they are: poverty, sickness, and the environment.


So, as you graduate today, I hope I can give you a little spark to ignite your passion for using your mind to change the world with what you know. In fact, as the motto of our Internet Society Hong Kong goes, “Ask not what the Internet can do for you, but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the Internet.”

I thank you, the Computing Class of 2009, in advance for the contribution you will be making in the years to come in changing Hong Kong, changing our country, and changing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again on your graduation.

衛教授、各位嘉賓、工程學院仝人、各位家長及畢業生︰


在今天畢業典禮的重要日子,給各位,尤其為今屆電子計算學系的畢業生致祝賀辭,是我莫大榮幸。


回想起我
二十四年前大學畢業時,誠然,那時的典禮演詞我早已遺忘。但是,我相信畢業典禮的意義當能為你們追求學問以及種種努力成果作出肯定,也勉勵你們繼續努力,做好自己,為家庭、社會和國家作出貢獻。

今天
,當你們取得香港理工大學的碩士學位,電子計算實在是一個發展最一日千里的科技範疇之一,你們正面對無限可能,創造將來,為自身、他人創造機會。二十七年前,當我初次登入互聯網,發出第一個電子郵件,實在難以想像互聯網會為今天的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試想像,互聯網及電子計算科技發展在五年後、十年後,甚至二十年後會變成怎樣?你們正身處於這個變革不斷的年代。

兩年前
前美國總統克林頓為哈佛大學二零零七年畢業生發表畢業演說,他說過︰「正因為非政府機構的出現、全球媒體文化和互聯網的興起,給一般人賦予力量,只要他們都普遍同意,就能改變世界。普羅大眾比從前更有力量從事對公眾有益的事。」

這正是我們現今身處的世界
。「普羅大眾」比從前更有力量從事「對公眾有益的事」。對公眾有益的事,不但為了個人,也惠及公眾以及所有人。這包含了三個原因。其一為非政府機構的出現,這裏包括公民社會中所有非牟利、非政府、專業機構和團體。其二為全球媒體文化的興起,讓人可以透過互聯網,創造、交流、重組各種資訊,影響無遠弗屆。正因如此,即使普通人也能改變世界。值得留意的是,這裏假設人們都普遍同意並願意參與其中共同改變世界

要改變世界,實在沒有比互聯網、電子計算及資訊科技更理想的工具。於另一個哈佛大學二零零七年畢業典禮的場合中,身為微軟創辦人及其慈善組織主席的比爾•蓋茨,曾經這樣說過︰「低成本個人電腦以至互聯網的出現,為學習和交流提供更多機會。互聯網的神奇之處,不但在於其打破地域界限,使天涯若比鄰,也在於它能集思廣益,讓人們為共同目標而努力,使革新的步伐以驚人的速度前進。」


「與此同時,能夠接觸互聯網世界的人,只有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這意味著許多具創見的人被這個世界拒
門外——有能力和相關經驗的人,卻沒有得到科技的幫助,把他們的才華或想法與世界分享。我們希望更多人能接觸互聯網,因其正引發一場革命,人類將因此可以互相幫助。」這場革命所為何事?它正與人類所面對最大的威脅——貧窮、疾病和環境問題有關。

因此
,在今天畢業典禮的大日子,我希望能夠燃起大家的熱情,運用自己的創見和力量來改變世界,就正如香港互聯網協會的格言所述︰「不問互聯網能給你所做的,該問自己能為互聯網做些甚麼。」

二零零九年電子計算學系的畢業生,日後你們將為改變香港、國家以至世界的未來作出貢獻,
在此我要感謝你們並恭祝各位鵬程萬里。

Tuesday, November 03, 2009

ICANN 101:互聯網管治的啓示

上星期筆者專程到南韓首爾出席ICANN(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第36次、每年三次的會議。ICANN是主管全球互聯網域名系統的機構,卻是個非政府組織,由各...

請各位移師信報論壇,多回應討論!感謝!

-->